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Week 13 社會科學研究法 ─ 與Dr. Carol Collier Kuhlthau進行座談會

這星期的社會科學研究法,請來了提出ISP Model的大師Dr. Carol Collier Kuhlthau,這感覺真是奇妙,因為跟大師進行座談會,機會十分難得,所以有一種見到大明星的感覺,雖然如此,但是她本人很親切,讓人沒有距離感。

剛開始,Dr. Kuhlthau跟我們分享了以前的一些經驗,也告訴我們一些發展ISP Model的過程,而她也介紹了兩本書給我們,其中一本是Guided Inquiry: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這本書也是based on the ISP Model。

接下來是問題時間,不過由於有些地方聽不懂,再加上抄的手忙腳亂的,也不確定有沒有聽錯,所以只能列出一小部分,剩下的只能去看看同學的文章了:
Q1.
I would like to ask your ISP model, each interviewee has different emotional performance, how are you judge thi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which has become a common theory?
A1.
在研究過程中,看資料時看相同點,變成一個Pattern,真正的過程中會有很大不同表現,有些學生沒有情緒性的波動,正因如此,他的認知結構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Q2.
哪些動作有助於進入Formulation階段?
A2.
對話、Charting、Composing、互動(不要只專注在task上)
Q3.
You mentioned that your information seeking process is a nonlinear process, what would it be different from Bates' Berry-Picking Model?
A3.
ISP Model是任務導向,並不包含資訊行為的全部

這堂課下來,真的是值回票價、物超所值,因為畢竟要見到像Dr. Carol Collier Kuhlthau這樣的大師,實在是機會難得,況且還是以座談會這樣的方式進行互動,真的是賺到了!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Week 13 圖書資訊學研究 ─ Semantic web and Ontology

這星期的課程,請來了柯皓仁老師來講Semantic web and Ontology,

●Semantic web要有:
1.語意要了解
2.標準的格式

●What is the SW(語意網)?
1.讓web的資訊能夠讓電腦去了解、處理
2.語意網是Web的進階版
3.語意網不是Webpage間的連結

●語法和語意的不同:
語法(Syntax):The structure of your data
語意(Semantics):The meaning of your data

●What is Ontology(本體論)?

這部分因為聽的不是很懂,所以我上網找了一篇文章,
裡面提到Ontology就是,
對任何一個網頁資源知識內容及資訊架構的描述和定義。
而且語意網的構想希望知識本體是用RDF的型式,或類似語言寫成之文件,
清楚定義概念關係和推理的邏輯規則。

資料來源:
語意網、詞網與知識本體 :淺談未來網路上的知識運籌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 黃居仁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33/33-main1.pdf

Week 12 圖書資訊學研究 ─ 2008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

這星期的課程,去參加了2008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

●得獎論文計畫書發表暨討論

國立台灣大學 粘芸蓁
《Amazon.com圖書資料檢索結果中所呈現之書目連結關係探討》
他說他的題目是在2006年就已經確定了,不過因為沒有很積極所以兩年後才投稿,雖然是這樣,但我還是很佩服他,因為他的文獻分析方面很完整,而且她是第一個報告的,但是卻很穩的將自己的計畫書內容和大家講解,而且她將致謝這張投影片放在前面,我想這是我們以後必須要注意到的一點,因為畢竟在研究的路上,不可能單打獨鬥,總會有許多老師、同學或者是不認識的人會給予幫助,我們必須要心存感激才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王盈智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網路資訊相關判斷研究》
她是師大圖資所的學姊,剛開始看到名字還以為是學長,我覺得她的研究很有趣,而且也很符合現代的社會現象,因為網路的發達,所以幾乎所有的國小生都會上網,而這研究能夠提供小學資訊素養相關課程之規劃參考,也能夠提供適合國小學童之資訊系統設計參考。而評論委員和老師也給了他一些建議:她所用的方法有五種,所以若是有因果推論不一致的現象發生時,會造成困難。

國立台灣大學 張博雅
《從意義建構理論探討公共圖書館視障者服務:個案研究》
我覺得這個研究很有意義,現在社會很重視無障礙空間,而圖書館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服務讀者,所以在提供視障者所需服務時,必定有些地方是要注意到的。而大狼也問到了先天盲和後天盲之間的差異,真是個好問題。

而吳「同學」也提到了前面兩位學姊在報告中沒有提到研究問題,經過解答後才知道原來是因為篇幅和時間的關係,所以省略了,但是在完整的檔案裡面還是有的。對於他們三位,我很佩服,他們能夠在面對這麼多的提問時,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而且計畫書也都寫的很棒,真的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中午同學帶我們去員工餐廳吃飯,真是便宜又吃的飽,
而下午是美美老師的演講「如何學好研究方法」:

●學習研究方法有如學習烹調料理,雖然都是作品,但是其技巧需要磨練,因為畢竟好吃的東西跟能吃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而學習研究方法也像是練少林武功和瑜珈一樣,都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算老師再好再認真,自己不努力也是沒有用的。

●研究者要有「勇敢」的特質,且「創新」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創新是「好的研究」很重要的元素,不過對我來說,這兩項還是目前我比較欠缺的,看來我很需要去克服這個困境。

●Those who take it for granted never improved
將凡事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永遠不會進步,所以身為一個研究者,要將所有觀察到的事物,細細品嚐,不管是多平常的概念,都不能將其視為理所當然,要努力去推敲出其中的奧秘,才能夠得到更多。

●學好研究方法的五招:

一、務實
務實三式:
1.對於基本概念要窮究
2.提出心中的問題─原始問題
3.題目的概念化─找出題目的關鍵詞,說出其內涵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
巨人肩膀三式:
1.慧眼視關鍵文獻
(剩下兩式我忘記是什麼了= =)

三、創意解題
創意解題三式:
1.針對研究的問題,列出可能回答問題的工具
2.收集實徵資料
3.分析實徵資料

四、寫作、出版
寫作出版三式:
1.論文結構
2.論文體例
3.出版

五、收式、忘機

後來因為還有事情所以先走了,雖然有點可惜,不過今天真的是學到不少東西,也是一個很好的觀摩機會,看看學長姐的作品(不過大多數都是學姊),也透過評審、老師和同學們的意見,讓我們吸收到很多重要的概念。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Week 12 社會科學研究法 ─ 非反應式研究 nonreactive research

(行動)

一開始上課,老師要大家說說對於這堂課的學習心得,
我認為在這學期的課程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海報的作業,
我從中學到最重要的就是「從錯誤中學習」,
因為在起初的看法沒有達到一致,導致於在找資料的過程當中發生了幾次錯誤,
但是在經過了兩三次的挫折之後,那種完成一份工作的成就感,
遠比一次就成功來的大,而且學到的更多。
在聽過其他同學的心得之後,發現到大家學到的東西都不一樣,
我想這應該就是小組報告可貴的地方。


(認知)

這禮拜的課程,是非反應式研究,老師將大綱分為四個部份,


●非反應式研究

指的就是研究者不介入被研究者的互動、事件或行為的資料蒐集與測量方法,
大多立基於實證主義原則,但也被詮釋及批判研究者所使用。

●內容分析

是一種分析本文內容的技術,
方法是系統化、客觀化且並不會對被研究者造成任何影響。

適合進行內容分析的主題:

涉及大量文本的問題:例如報紙。
與要研究的對象時空距離過於遙遠:歷史文件,以逝世之人的手稿或外國播放的節目。
揭露文本中以一般觀察很難看到的訊息:作者和讀者都未必查覺得到的主題、偏誤或特質。

內容分析研究步驟:

1.形成研究假設
2.界定母群體
3.抽取樣本
4.界定分析單位
5.預測信度
6.內容編碼
7.分析資料
8.結果解釋

內容分析法優點:
1.經濟效益
2.安全
3.允許研究一段期間發生的過程
4.非介入性

●次級資料

次及資料是既存的、曾被蒐集過的資料,是研究者可以取得的,
大多是免費的,原始資料的蒐集是透過政府機關或其他來源,
而次級資料能提供一個相當便捷及經濟的路徑以回答不同的問題。

次級資料分析:
既存的資料再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研究者從中搜尋與研究問題及變項相關的資料,
用新的方式達到研究問題的解答。

適用次級資料研究之主題:

1.由大型科層組織所蒐集的資料-資料的搜集歷時很長
2.長時間的研究
3.跨國性之研究

●推論的議題以及理論檢驗:

非介入觀察法用於參考服務評鑑的爭議:

其實合適或者是不合適這兩個觀點都沒有錯,
因為這很難去給一個答案,對我來說,
我覺得評鑑本來就是應該要在被評鑑者不知情的狀況下進行,
這樣子才會有準確度,若是事先知情,那麼必定會有所準備,
如此便會產生所謂的霍桑效應,也就失去了評鑑的意義,
不過反過來說,被評鑑者心中也會不開心,認為違反研究倫理,
也會感到有點錯愕,認為不受尊重。

我仔細想想,若是要我選擇,
我認為合適所佔的百分比應該多一些,
因為畢竟這樣子才能夠真實反映現況。


(感受)

這學期上課到現在,學了許多東西,而學期也到了後半段了,
還有第二個小組報告和個人報告在等著我們去完成!!
12月果真是一個忙碌的月份。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Week 10 圖書資訊學研究 ─ 資訊組織相關議題

這星期的課程,請來了阮明淑老師來講解資訊組織相關議題

以前大學上的資訊組織,教的大部分都是編目的課程,
跟這次的演講很不一樣,不過跟以前的課程比起來,
我倒覺得演講的內容有趣多了。

●Narrow sense KOP (Knowledge organizing process)

.Classification
.Indesing
.Labeling
.Summarizing etc.

●Broad sense KO(Knowledge organizing)

●KOS (Knowledge organizing systems)

.Classification systems
.Thesauri
.Ontologies
.Any form of controlled vocabulary
.Related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






●生活當中的道理

除了講義的內容之外,
老師也跟我們分享了許多有關於工作或是生活中的道理,
老師舉了朋友的例子,說明學歷最高,或是最有才能的,
不一定就能夠當上主管,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夠像一條線一樣,
把大家串起來,我想這跟人際關係有很大的關係,
一個好的領導者,並不是只要自身非常的有能力,
重要的是你要能夠讓大家具有向心力,讓大家的能力可以發揮出來,
而這也說明了人際關係不管在任何的場域,任何的時間地點,
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老師也提到了到外地做訪談問卷,他總是親力親為,
而且事先也會做許多功課,這樣的做事態度,
真的非常值得學習。


●健康最重要

老師也講到了他之前是臺灣大學園藝所博士班畢業的,
所以本來從事的研究都是和園藝相關,
但因為實驗中常會接觸到一些對身體不是很好的物質,
所以老師轉換了跑道,我很佩服,
因為畢竟要轉換跑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Week 9 圖書資訊學研究 ─ 1.RFID與資訊隱私 2. 讀者訴願

這星期的課程,請來了蘇小鳳老師來講課,
介紹了兩個議題:

1.RFID與資訊隱私

●IBM RFID 的廣告

從這個廣告,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到RFID的防盜功能很不錯,
不但如此,也可以見識到它的便利性,
讓人們可以不用花時間在購物中心的櫃台排十幾分鐘的隊,
只要透過RFID,就可以像悠遊卡一樣馬上付錢走人

●RFID本來是用在軍事上,辨別是敵機或是自己人

高科技的東西通常來自於軍事,這句話真的是一點也沒錯

●GOOGLE EARTH 牽涉到隱私權問題

老師有舉一個例子,
在國外有一位太太透過GOOGLE EARTH發現老公有外遇

●炸彈客(Unabomber)

炸彈客最後是因為借閱紀錄被調出,
發現她借了許多有跟製作炸彈有關的書籍,所以被定罪

上面有這麼多的例子,說明了RFID的使用,有好處也有壞處,
不過我倒是覺得好處大於壞處,就它的便利性和防盜性來說,
真的是很不錯,而RFID所會遇到的問題,不外乎就是隱私,
剛開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美國所使用的EZ PASS,
若是警察以某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再加上駕駛到達的時間去計算,
這樣便能夠判斷是否超速,雖說這樣子有一點點違反隱私,
不過我覺得這還好,因為駕駛人本來就應該要按照速限行駛,
而不是只有再有測速照相的地段才放慢速度。
而RFID的最大讀取範圍,也應該要設定在40到50公分內,
才不會受到干擾。

2. 讀者訴願

關於這方面,小鳳老師也舉了幾個訴願的經驗讓我們了解,
一個是圖書館,一個是百貨公司,其實我認為讀者對於圖書館的意見,
可能有一部分都是關於流通櫃台的工讀生,
因為我也有遇過態度不是很好的流通櫃台工讀生,
所以我認為圖書館在應徵工讀生的時候,應該要經過審查,
才不會讓讀者以偏概全,誤會圖書館。
而圖書館和百貨公司在處理民眾訴願時的積極度,也不相同,
百貨公司會非常的謹慎,而且會不斷地確認使用者是否滿意,
我想這也是營利機構和非營利機構之間的差別。

Week 10 社會科學研究法 ─ 調查研究 Survey Research

(認知)

●調查研究的優缺點:

優點:

1.調查研究使得大樣本的調查具有可行性(有統計的意義)
2.調查研究在資料分析上比實驗設計有彈性
3.標準化的問卷能確定概念一致,對所有受訪者有同樣的意圖

缺點:

1.標準化的問卷使調查研究有所侷限
2.調查研究鮮少能處理社會生活的情境脈絡
3.無法根據實際情況作調整修正
4.調查研究效度上較弱、信度上較強

標準化是優點也是缺點

●好的問卷:

1.理論架構要強
2.操作的定義要清楚

●問卷的類型:

1.結構型問卷:以研究者為主
2.無結構行問卷:多用於深度訪談,且以受訪者為FOCUS

●問卷問題的呈現方式:
1.簡單式
2.列聯式
3.矩陣式

(行動)

課堂的最後,我們也分小組進行問卷修改的練習,



(感受)

問卷真的是一個很實用的工具,但是要如何設計和編排是很大的學問,
問卷問題的時間、內容和類別順序要有邏輯,
語文淺顯易懂,意義清楚明白,不要含混或曖昧,
一句話表現單一事物,避免誘導回答及暗示,
避免涉及隱私的問題,不要用假設的猜測語句,
至於調查或問卷的長度,或是開放式問題抑或是封閉式問題,
則沒有一定,要是需求而定。
而問卷實施的方法當中,其中有一個是電話訪問,
我覺得這在現在的社會當中實施起來會遭遇到的問題,
就是有可能會被認為是詐騙集團,因為現在詐騙集團這麼的猖獗,
所以大部分的民眾接到接到電話訪問,第一個直覺就是詐騙電話,
甚至有人會馬上拒絕受訪,這是我第一直覺所想到的大問題。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Week 9 社會科學研究法 ─ 實驗研究法

(行動)

●一開始上課,我們就先作了練習題,
將摘要中懂的和不懂的概念分成兩組,
懂:實驗組、控制組、對照組

不懂:Hayes(1996)寫作模式、準實驗研究設計、
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軸線的教材組織結構、等組後測準實驗研究

●快要下課的時候,我們也進行了小組實驗設計練習,
針對研究案例的摘要,畫實驗研究架構,

(認知)

●適合用實驗的研究問題
有假設,有現象,因果關係,對某事情已有存疑,
但是不太確定,這類的問題就適合用實驗法,
不過質化研究不會有這種問題

●實驗的組成
處遇(treatment)或自變項
依變項
前側(pretest)
後側(posttest)
實驗組
控制組
隨機分派

這七個部分是一個循環的圖形

●實驗設計的種類
1.古典實驗設計(七個元素都有,缺一不可)
所有設計都是古典實驗設計的變型,它有隨機分派、
前測與後測、實驗組與控制組
2.實驗前設計
a.單次個案研究設計(單組為後測設計)
b.單組前測-後測設計
c.靜態群組比較,也稱為唯後測非同等群組設計
3.準實驗與特別設計
a.雙組唯後測設計
b.間斷性時間數列
c.同等性時間數列
d.拉丁方塊設計
e.所羅門四組設計
f.多因子設計

(感受)

上課有講到一部份,關於實驗後的訪談,
老師也提到,心理學相關的實驗,
不能讓受試者心理受傷害,
剛好之前有再BBS上面看到類似的文章,
有學生抱怨校內有人演出搶劫的假戲碼,
看看經過的同學會有甚麼反應,
當然個實驗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測試單位事後也作出回應,說只是要測試助人行為,
不過我認為這樣的實驗,可能沒有顧慮到參與者的心理,
自然很多人就會認為被欺騙,
也很多人會認為這樣是在濫用學生的正義感,
所以我認為不管是甚麼實驗,
都一定要注意到參與者的心理,
不能讓他有受騙或是不舒服的感覺。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Week 8 圖書資訊學研究 ─ 數位典藏支援數位學習模式研究

這星期的課程,請來了政大的陳志銘老師來講課,
主題是數位典藏支援數位學習模式研究

●數位學習不單是將教材放網路上讓學生使用,
重要的是能夠有互動、參與和分享,
我覺得這就有點像是WEB2.0的概念一樣,
不是要學生坐在電腦前看上課的影片或是教材,
就叫做數位學習,要能夠產生互動,激發學習動機,
才能凸顯數位學習的價值。

●傳統教學:

學習者:被動,必須遵守某些行為規則及某些溝通型態
缺點:
1.效率低
2.效期短
3.特定性,或範圍小與層次低
4.非個人化教學

●數位學習:
以學習者為中心導向:
互動性、自我導向、可反覆練習、量身訂作

數位學習的重點在於如何利用資訊通信科技來提高老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成效

●不斷融入新的資訊技術
1.情境感知技術
2.WEB2.0
3.多媒體技術
4.人工智慧與資料探勘技術
5.數位典藏與數位圖書館技術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情境感知技術,
他會透過儀器,
獲取一些生理上的數據,並且根據此數據,
來判斷使用者的情緒或感受,
老師也提到已經有MP3可以做到這樣的技術,
若是使用者情緒不好,則會播放一些開心的歌,
我覺得這非常的有趣,也非常的人性化,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性影響科技,
我覺得越貼近人性的東西,
就越容易受到使用者的青睞。

●數位學習用在企業界

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因為公司根本沒有時間去幫新進員工作做教育訓練的動作,
所以讓員工自己利用上班以外的時間,
透過數位學習去完成教育訓練,
所以數位學習的運用是非常的廣泛的。

●心得:
我覺得數位學習必然會成為一種趨勢,
不過我認為要完全取代傳統學習,
是非常困難的,就像是常常會提到無紙社會,
無紙圖書館,這些我覺得其實不太可能,
傳統的東西必定有新科技無法取代的地方,
書,有其存在的價值,
有些人還是享受翻書的感覺,
而像傳統學習,現在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方式,
在短時間內要去改變很困難,
必須要慢慢地將數位學習與傳統學習結合,
讓學習有更大的益處,
才能夠讓學習夠有效率,更加地進步。

Week 7 圖書資訊學研究 ─ 資訊計量學

這星期的課程,請來了政大的蔡明月老師來講課,
主題是資訊計量學

●研究生要重視年代、歷史
剛開始上課,老師就告訴我們這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
不管是任何事情,我們都要追本溯源,要了解它的根本,
才能夠對於之後的發展演變有所見解。

●三大定律:

1.布萊德福定律
根據某學科各期刊所含相關文獻數量的多寡,依遞減次序排列,
這些期刊可分為一核心區,且每一區包含大約相同數量的文獻,
則各區期刊種數的比例將呈現1:n:n2(平方)..的關係
2.洛卡定律
作者生產力最原始的經驗定律

(僅發表一篇論文的作者約占全部作者總數的百分之六十,占大部分,
多篇的作者佔少數,也就是說多產作者其實是少數的)
3.齊夫的字詞分佈定律
字詞的排名順序(r)和出現次數(f)的乘積等於一常數C,也就是
r*f = C,此常數即為全文獻字數之總合基數

●書目計量學的實證研究文獻加以蹤合整理,可將其應用歸納為:
1.學術傳播:
(1)傳播者與接收者之特性研究
(2)傳播產物的研究(文獻)
(3)傳播內容概念的研究

2.圖書館館藏評鑑
可應用布萊德福定律加以界定學科之核心期刊與邊緣期刊,
再配合文獻的老化研究,可協助圖書館在有限經費之下,
釐定正確的淘汰與典藏之政策。
不過圖書館很少使用,因為USER的角度不同,可能USER認為很常看的,
但卻是邊緣期刊

3.資訊服務

●資訊計量學的應用:
1.文獻的量化成長
2.資訊的分佈與退化
3.資訊產物與服務的效率
4.資訊系統和資訊建設的效率
5.各種文獻作為科學傳播工具的角色
6.資訊的適當與相關研究
7.以不同的參數排列期刊與連續性出版品
8.在科學傳播中非正式溝通的腳色
9.期刊間主題內容的重複性
10.科學家的引用習慣以及引用文獻分析
11.以參考書目為基礎,決定學科間及學科本身內部的關係

資訊計量學可應用於圖書館管理、科學社會學、科學史、
科學政策與資訊檢索等領域

●評鑑

蔡明月老師也提到了一些關於評鑑的議題,像是學校的性質不同、
資料庫性質差異,都會影響到評鑑的結果,不能將性質不同的東西放在一起比,
也不能夠單就數量,使用情況,就去斷定說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
此外,學科領域不同、期刊影響因素不可以互相比較。
而Negative citation不一定不好,因為有回應總比沒有回應好,
老師也提出不應該是排名,應該是要排Rank。
也有一些人將一份東西拆成很多分,為了就是要多拿獎金,種種的因素,
都會影響到評鑑的素質,而評鑑的工作,我認為是要在同一個起跑點,相同的環境,
相同的領域,才能夠進行,不同的東西是不能放在一起比的。

Week 8 社會科學研究法 ─ 質化資料分析

(認知)

這星期的課程,是介紹質化資料分析


●量化分析與質化分析的相似處:

1.都包含意義推論,提供或解釋所觀察到的data 的意義
2.都包含了公開的方法或過程
3.所有資料分析的中心是比較,包括質化和量化資料
4.分析中,研究者努力避免錯誤、有問題的結論、及誤導的推論

●量化分析與質化分心的相異處:

量化:
1.特殊的、標準化的資料分析技術中選擇
2.等到所有資料都蒐集完成並轉換成數字之後才開始進行資料分析
3.演繹
4.使用統計

質化:
1.比較不標準化
2.分析比較不是獨立的階段,遍佈在研究過程中的每個階段
3.歸納
4.不使用統計

●研究者對於資料可以提供三種類型的解釋:
1.因果
2.結構
3.詮釋
質化分析的解釋的特質又有比較不抽象、詳細描述情境、說明複雜的過程

●質化資料編碼:
1.Open coding (開放式編碼)

(1)剛開始蒐集資料的第一階段形成的,研究者擺放主題並給初始碼或標籤,
是企圖將大量資料濃縮成幾類的第一步驟
(2)讓資料內部的主題浮現出來

2.Axial coding (主軸式編碼)
(1)資料的第二層過濾
(2)研究者從一些有組織的最初編碼或初級概念開始
(3)聚焦在先前的編碼主題多過資料本身
(4)研究者會問關於原因和結果、條件和互動、策略和過程、並尋找群集的類別或概念
(5)不僅刺激關於概念或主題間關係的思考,也提出新的問題

3.Selective coding (選擇性編碼)
(1)再一次掃描資料和之前的編碼
(2)在概念發展完成並開始組織幾個核心概念間的全面分析之後開始進行
(3)有選擇性的檢視能反映主題的個案,並在大多數或所有資料完成編碼後進行比較或對照

●Analytic Strategies:
1.Ideal Types
是用來比較的標準

2.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修正的概念和模型越來越接近全部證據,而不斷地修正也使其更正確

3.Illustrative Method
將理論應用在具體的歷史情境或社會情境中,或是以前述理論為基礎來組織資料

4.Domain Analysis
主要目的在建構ontology

5.Analytic Comparison
從先前存在的理論或歸納發展出規律或模式關係的想法

6.Narrative Analysis

7.Negative Case Method
從分析比較加上了差異的方法,其焦點在於注意個案間的差異

(行動)

在課堂上,我們分組作了coding data的練習,
我們這組的編碼為:

DA → DATE
AC → ACTION
CP → COMPLAIN
MA → MARRIAGE
JK → JOKE
Q → QUESTION
CO → COMFORT

後來經過Dr.Jonathan Foster的指導,發現有些太過於具體,
像是AC和Q還有MA,所以我們重新整理過後,變成了:

DA → DATE
NV → Nonverbal
CP → COMPLAIN
EM → EXPERIENCE OF MARRIAGE
BM → BEFORE MARRIAGE
AM → AFTER MARRIAGE
(將MARRIAGE細分為EM、BM、AM)
JK → JOKE
CO → COMFORT

(感受)

資料分析是很重要的,當我們在面對大量的資料時,
要做好分析的工作,才不會迷失在資料中。
而課堂上coding data的練習,我覺得非常的重要,
我們可以從當中去了解自己在編碼的過程中,哪裡出了問題,
該如何改進才能夠更完善。
總之,這堂課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東西,真的是獲益良多!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Week 7 社會科學研究法 ─ Field Research

(認知)
●質化研究的觀察重點:
1.質化研究觀察自然情境,素描當時發生的現象
根據自然主義 naturalistic(一切不會有事前的設計)
2.質化研究講求意義解讀(社會意義),
觀察參與者的行為,從被觀察者角度去顯現出來的文化,
研究者去嘗試描述參與者的觀點(問卷是研究者設計的)
而社會意義指的是所謂"圈內人(Native/Insider)"對現象的理解

3.質化研究的研究問題是開放的,沒有預設觀點的研究問題,沒有假設
4.觀察後才產生FRAME WORK
●量化研究的觀察重點:
1.量化研究觀察設計的/控制的現象
2.量化研究問卷設計 已有幾個既定的觀點
3.先有FRAME WORK

●民族誌對文化的假定:
1.display of behavior(可觀察的表現於外的行為)
2.a meaning system(不可觀察,但可詮釋的社會意義系統)

●Steps in Field Research
1.自身的準備,要閱讀文獻和
defocus(去除自身固有的觀點,也就是open to the setting)
2.選定一個實地,並且獲得進入的機會
3.進入實地,並且建立社會關係
4.要被社群接受,成為圈內人
5.看、聽和蒐集資料
6.開始分析資料並且產生和評估假設
7.聚焦於精確的觀點並且用theoretical sampling
8.進行訪談
9.離開場域
10.完成分析、撰寫研究報告

幾個注意事項:
(1)去自身固有的觀點
(2)培養研究和人際技巧
(3)適度揭露研究 但不要提供太多
(4)要經常reflect /自我觀照、反觀、省思等
(5)進入和離開場域,要慎選時機,也要注意處理分離的情感因素
(6)要有同理心,但不能有同情心(要有適度的理性去控制)


●physical setting -- 實體環境
實體環境影響互動方式(場域的安排會影響互動)
老師們舉了理個例子:
1.之前的教室會使Foster老師採用演講式的教學,
現在的教室則無形中鼓勵老師用討論的方式上課
2.Pettigrew的腳的診所的擺設圖
(本無任何想法,只是進去觀察所產生的working hypothesis)

觀察(observation)和推論(influence)觀察具體事實,研究者進一步從觀察產生推論,進一步由訪
談來證實研究者的推論。

(行動)
Dr. Jonathan Foster在課堂的最後,根據同學的題目,選出了五個主題,
讓大家進行分組作業,我們這組的題目是:
What studies have use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understand/explain students
information behavior.

星期四的晚上,我們這組和Dr. Jonathan Foster
討論出了五個What do we want to find out:
1.學生資訊行為的理論?資訊行為的理論及面向有哪些?學生資訊行為要多考慮什麼?還是一樣?
2.學生資訊行為研究的區域分佈?研究對象所屬地區台灣, 美國, 歐洲, 亞洲, 非洲,其他
3.不同年齡或階段的學生資訊行為的差異? 研究所以上, 大學以上研究所以下, 大學以下
4.不同學生專業背景資訊行為的差異?
5.學生資訊行為運用質化研究法有哪些?

(感受)
這星期的課程真的是非常的豐富,除了上課的內容外,
我們也和Dr. Jonathan Foster進行討論Task 2,
真的是現學現賣,而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就是美美老師說她對我們只有同理心,沒有同情心,哈哈。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week 6 社會科學研究法 ─ 命題與假設

(行動)
這星期的課程,剛上課照慣例,Dr. Jonathan Foster
要大家討論作業,propositions and hypothesis
我的作業:

Proposition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way and information delivering
溝通傳達方式和資訊傳遞間的關係

Hypothesis 1:
Writen language is more effective then oral language.
文字的傳達方式會比口語的傳達有效

(修正:Writen language may be effective then oral language)

Proposition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beliefs and behaviour
宗教信仰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Hypothesis 2:
The religious beliefs will reduce one's desire to
see the doctor when he/she gets sick
宗教信仰會降低人們就醫的意願

(修正:The religious beliefs may reduce one's desire to see the
doctor when he/she gets sick)

(認知)

●命題與假設的原則:
1. Scope of the concept
概念的範圍要注意
2. Number of concepts
概念的數量,一到兩個為佳
3. Corespondance between propositions and hypothesis
命題與假設間的一致性
4. Is the hypothesis the testable version of proposition
假設是要能夠驗證的,要為命題的驗證版本
5. Includeing an expression of the likelihood/probability of the relationship
要包含可能的概念

●Direction of theorizing
可分為
1. 演繹法(deductive)
將抽象概念具體化。
2. 歸納法(inductive)
以詳細的觀察為出發點,然後朝向抽象的推論及觀念移動。


Dr. Jonathan Foster也以兩張圖來解釋deductive approach
和inductive approach的差異。

●Focus of theory
1.Substantive
more empirical,較為實質、正式
2.Formal theory
more general,abstract

●理論解釋的種類:
1.Causal 因果解釋
2.Structural 以結構印證理論
3.Interpretative 詮釋性解釋


(感受)
命題和假設是很重要且困難的,且必須要不斷的累積經驗,
多看多學,才會進步,透過大家的討論,
可以了解別人的想法,擴大自己的觀點。
而因為這沒有一定的答案,所以多和同學討論,是有幫助的,
正所謂截長補短,吸取別人好的觀點,改善自己差的觀點,
才能夠有所進步。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Week 5 圖書資訊學研究 ─ Information policy

Information policy
這星期的圖書資訊學研究課程,
請來了Peter Warning教授來講解資訊政策的課程,


●圖書館通常是被少數的人使用(20%的人使用80%的資源)
我覺得這是很需要被重視的問題,我們都知道,
圖書館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服務讀者,
然而,讀者並不是只指那百分之二十的人,所有的人都是讀者,
也因此,如何推廣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Primary information policy values (US)
1.Access & freedom 擷取和自由
2.Privacy 隱私權
3.Openness 開放性
4.Usefulness 有用的
5.Cost & benefit 成本
6.Secrecy & security 安全性
7.Ownership 擁有權

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Openness 開放性,
因為我認為在這個資訊快速發展的社會,
資訊的流通是非常快速的,而也因為這樣,
才能夠加速學術的交流,
閉門造車的方式是不會進步的,
要多看、多聽,多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觀點,
才能夠有所進步,所以人民有「知」的權利,這是必要的!

而Peter Warning教授也提到,1994年的時候,
因為電腦在中國不常見,所以用了很多到門鎖來PROTECT,
反觀現在,圖書館的電腦隨時可以使用,
我覺得以這樣的觀點來看,隨著時代的進步,
資訊開放性的發展會越來越快速,這是好的。

●罰款政策
罰款政策在圖書館很常見,逾期一天罰多少、
書用丟了罰多少...等等,
我們都已經很習慣這種政策,但是這也衍伸出了一些問題,
像是:
1.有些人會選擇不還書,寧願繳罰款
2.甚至有些人會將書藏在圖書館內

之前在圖書館打工時,有做搬遷的工作,和同學發現到,
圖書館的書架上面,藏了兩三本統計學的書,
這也就突顯了上述的問題,但我覺得這種問題,
是很難有好的政策去解決的,主要還是要視個人的公德心。

●圖書館制定資訊政策的目的,是要能夠:
1.Guide daily operation of the library
2.Provide a decision making regimen for library staff
3.Help ensure high-quality library service
4.Ensure wise use of library resources
5.Provide fair treatment of library staff & library users
6.Enable transparency

●公平性
這點很重要,不能因為工程的書比較少人用,就不提供,
這樣就違反了公平性,也違反了圖書館五律 ─ 讀者均有其書。


●一個POLICY會產生另一個POLICY

●Censorship(審查制度)
審查制度的範圍包括:
1.Political
2.Religious
3.Sexual
4.Social/moral
我覺得書的審查制度,是有必要的,像是bomb making、drug making
、色情或是會造成社會危險的書籍或資訊,是應該要被禁止的,
因為這不只影響讀者本身,甚至會危害到社會,不過像是政治或宗教方面,
我倒覺得沒有必要,因為每個人都有政治或宗教的自由,不應該被限制。

●資訊政策的制定,是很複雜的,因為它牽涉到太多的層面,且在制訂時,也必須要考慮到讀者,
該如何訂出好的政策,是需要經驗和時間的累積,且政策也會因為環境或是時代的變遷,
而必須要有所改變。

Week 5 社會科學研究法 ─ Theory and Research

這星期的課程是Theory and Research,

(行動)
剛上課的時候,Dr. Jonathan Foster就要大家一起
play a game,他把大家分成兩兩一組,
來討論上星期的評分表作業,我跟我的組員分數都很相似,
不過在討論的過程中才發現,雖然分數很像,
但是還是會有不同的意見,經過討論後,
我也發現了一些本來我沒有察覺到的優缺點,
我覺得這樣的討論方式很好,大家可以互相交換意見,
這樣對於不論是title、abstract、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method、result、conclusion
的看法和評鑑,都可以有進一步的了解。


(認知)
●好的文獻探討需要?
1.有集結的概念,將相關資料整合
2.整合不同作者的主張和研究發現
3.研究的主張很清楚並以評論的角度陳述

●What is theory?
理論將世界的現象用簡單的陳述將其概念化。
其要素為:
1.假設
假設為理論的基礎。
2.概念
由符號和定義所組成(以高度為例)
而概念又可細分為Simple concept和Complex concept
3.關聯
概念和概念之間是相連的,而相關聯的概念也可以推敲出一些事情。
4.Units of analysis
對於概念的產生、經驗性的測量、觀察來說是很重要的。

●Propositions and hypotheses(命題和假設)
Proposition(命題)就是對於兩個或多個概念間的關係做假設的陳述。
hypotheses(假設)將一個尚未被實際證據驗證的命題,已可以被實證的方式陳述出來

(感受)
這星期的課程,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我覺得分組討論,
可以讓大家了解到其他同學對於同一件事物的看法有何不同,
藉此也可以增加自己觀看事物的看法,而這星期的作業,
是Propositions and hypotheses,
我對於命題和假設並不是非常了解,看來得要好好努力了。

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Week 4 社會科學研究法 ─ Research Mathods in Social Sciences

這禮拜的課程,請來了Dr.Jonathan Foster來講課,
講的是Research Mathods in Social Sciences
(文獻探討)

●量化研究是演繹法,需要先有理論

●質化研究首先描述帶研究的社會氛圍

●文獻探討對於質化和量化研究的位置在哪裡

●What is a literature review?
1.self-study review(自我研究回顧)
作者證實他對於主題領域的熟悉度,通常是教育和課程的必備品
2.context review(脈絡回顧)
作者把詳細的研究聯結到更廣泛的知識
3.integrative review(整體回顧)
作者統整該主題目前的知識狀態
4.methodological review(方法回顧)
作者評量不同研究方法的長短處
5.theoretical review(理論回顧)
將相同研究主題所要表達的理論和概念去進行比較
6.history review(歷史回顧)
作者去回溯以往的議題或文獻

●Where can we find literature?
1.peer-review scholarly journals
2.semi-scholarly professional journals
3.newsmagazines and newspaper
4.books
5.dissertations
6.conference proceedings
7.government documents
8.policy reports

●Evaluation
Dr.Jonathan Foster在課堂上也跟我們講解了有關於文獻探討各部份的評鑑要點,
像是一個好的Title或是abstrct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並且也舉了例子讓我們
在課堂上面投票,看看大家的看法為何。

●Evaluating a Research Article
這是我們這星期的作業之ㄧ,Dr.Jonathan Foster要我們評鑑文獻,
包括了:
1.Title
2.Abstract
3.Introduction
4.Literature review
5.Method
6.Results
7.Conclusion

●心得
文獻探討是很重要的,它是對於研究主題相關文獻作評析、摘要
、綜合的動作,透過分享和交流,必定可以促進學術交流,
藉此讓學術更為的進步。
這禮拜是第一次上Dr.Jonathan Foster的課,聽的還真的是很吃力,
也突顯出了自身英文能力的不足。

●圖書資訊學的學術資源清單
1.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2.CEPS 中文期刊服務
3.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
4.圖書資訊學期刊全文資料庫
5.國圖網站
6.國家圖書館館刊
7.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8.OCLC FirstSearch 西文期刊論文資料庫
9.Bowker's Ulrichsweb.com 全球期刊出版目錄資料庫
10.Google scholar
11.維基百科

●尋找文獻的經驗
最近因為接了訪談的CASE,主題是有關於RFID,
所以用了GOOGLESCHOALAR來找尋相關的文獻,
不但有找到我所需要的資料,同時它也會顯示此篇文獻被引用了幾次,
而我也會從被引用次數較多的文獻來優先閱讀。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Week 4 圖書資訊學研究 - Practical Issu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ing Infrastrure Design

這禮拜穆教授演講的主題為
Practical Issu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ing Infrastrure Design

●What is Knowledge?
Data → Information → knowledge
資料是未經證實的事,資料再加上一些相連的關係,並且經過整理,
就成了資訊,資訊在連結上相關的經驗,就成為了知識,
而知識可以用來當做決策的依據或標準。

●What is 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識管理,是結合了使用者和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將組織內部的知識,
加以進行管理,並且讓其能夠有效的流通、散佈和分享,透過這個過程,
讓知識能夠發會最大的價值。

●企業通常不願意公開細節,因為這牽涉到商業機密,
所以企業界不像學術界一樣自由交流,然而交流的不通暢,
往往會發生問題。
而穆教授也以幾個企業的狀況來進行討論。

●公司、大企業在進行轉換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就像是大象和恐龍一樣,
轉身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企業要有良好的競爭力,就要能夠有好的知識管理系統
講到良好的競爭力,老師也提到了鴻海集團,它們會雇用以一些已退休,
具有經驗的人員,這作法真是聰明,真不愧是大集團。

●Research Objectives for GE Healthcare
.Related issues
-Information Artifact Digitalization
-Information Document Index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運用了管理的概念)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Access
-Core problem:"People can not find what they want"
(不一定是找不到,而是找到了但卻不知道,也就是說不一定是
search出了問題,可能是background不足。)

●問與答
而穆教授和小蝶老師也針對了幾個問題進行回答

Q:產業與學校的合作機制?
A:
1.產業參與學術開會(如果產業有需要的話)
2.派學生去產業作實習生(也可以增加其收入)

Q:如何讓人發現圖資的專業?
A:圖資的人員,是「無可取代」的,圖資和教育是屬於同一個領域,
都是屬於一級學科,且圖資的人員,具有相當高的資訊敏感度,
再加上我們學東西快,所以在職場上我們並不會失去優勢。

●右手拿筆,左手拿刀
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我們要學習到新的概念,
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練習,要時常運用,
才能夠更加的精進,而我們透過不斷的學習,
便能夠增強我們的能力,而圖資學的東西很廣,
且時常在改變,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專精,
而是我們對於任何領域的知識都有涉獵,
我們可以將此當作基礎,也就是因為這樣,
所以我們學東西很快,而有了穩固的基礎,
自然而然的就能夠增強我們的技能,「人才不會被取代」,
所以我們更要努力,讓自己能夠成為人才,
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Week 3 圖書資訊學研究 ─ Bibliographic Latent Semantic Index: No Blames on Users

Bibliographic Latent Semantic Index: No Blames on Users
(書目隱性語義索引:使用者無錯)

這禮拜的課程,所上請來了Mu教授來進行演講,
演講的主題為
"Bibliographic Latent Semantic Index: No Blames on Users"
Mu教授剛開始先自我介紹,也介紹了我們的姐妹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ilwaukee

●Users Behaviors
1.Very few advanced search features
2.Rarely use Boolean
3.No interested in relevance feedback
一般的使用者,大部分都是使用一般的搜尋引擎的基本搜尋,
很少使用到進階搜尋、布林邏輯、也不重視相關回饋,
所以常會在檢索時發生錯誤,但是「Users always correct」
所以不能說使用者是錯誤的。

●Why people like google?
Because they know we are "thinking" based on what we are "saying"
大部分的人會喜歡使用GOOGLE就是因為他們會在搜尋時直接打上平常的用詞遣字,
而這也牽涉到了Lexical vs. Semantic的問題,
打的字跟想的意思不一定能完全吻合,
因為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能夠有相同的表達方式,
所以身為中介者的系統就扮演著很重要的腳色。

● 許多相同或是相關的書籍或者是資料,應該要能夠有所連結,
若是能夠連結起來,那麼對於學術的交流來說是好的,
也更能夠突顯書籍或是資料間的價值。

●What is LSI
1.Remove the "noise" of a document representation
2.In other word, provide a skeleton of document from a different angle
3.Using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Try to capture the key concept
索引時找其最重要的特徵,例如:圖片搜尋馬英九,不一定是會搜尋到本人的照片,
可能會找到和馬英九一樣的鞋子、髮型...等等的圖片。
所以LSI強調它可以Remove the "noise" of a document representation,
這樣一來使用者更能夠更快速,且更有效率的查詢到自己所需要的資訊。

●產品與研究的差別,就在於產品必須要強建,必須要能夠考慮到所有的因素,
但是研究不一樣,研究只著重於某一項因素,其他的因素不需要太過拘泥。

●An Rockwell Question/Answer System 無Page rank,所以用LSI,
而GOOGLE有Page rank,因為其效果比較好,所以不使用LSI。

●LSI與YAHOO同,常用詞檢索做得很好,但是較冷僻的詞效果不佳,
在這方面反而是GOOGLE做的比較好,也就是說,LSI和YAHOO是服務百分之八十的使用者,
GOOGLE則服務另外百分之二十的使用者。

●心得
這堂的演講,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也見識到了許多新的概念,
不過講義上的一些數學公式,當然是看不太懂。
而Mu教授提到的概念,將相同的東西,分在一起。
我想這是很重要的概念,在這個資訊發展快速的社會裡,
我們的身邊無時無刻的出現了許多的資訊,
所以我們必須要能夠將其相關聯的資訊分在一起,
這樣子不但對於使用者來說更方便,對於學術的進步也更加的有益處,
因為它可以將某領域,或者是某學者的資料,結合在一起,
讓使用者在進行參考的動作時,有更好的工具。
而Mu教授也提到了一些出國唸書的相關事宜,真的是非常的受用,
下禮拜還有一堂演講,期待可以在學到更多的東西。

Week 3 社會科學研究法 ─ Basic research concepts

●「會」和「不會」
這禮拜一上課,
老師就針對了上禮拜同學的意見進行討論,
有人的分類方法是分成「會」和「不會」兩種,
這對於個人來說是很好的方法,
因為可以對於不會的東西進行了解的動作,
也可以對於已經會的東西在更深入了解,
這種分成「會」和「不會」的方式為 Personality,
對於個人來說較為有用。

●Common sense 不能成為 Scientific knowledge

●人的知識從兩方面而來
1. 演繹法(deductive)
將抽象概念具體化。
2. 歸納法(inductive)
以詳細的觀察為出發點,然後朝向抽象的推論及觀念移動。

●偽科學(被主流科學不能接受的科學)的特質
1.Use of vague, exaggerated or understable claims
2.Over-reliance on confirmation rather than refutation
3.Lack of openness to testing by other experts
4.Lack of progress
5.Personalization of issues
6.Use of misleading language

●「測量」和「樣本」
測量(measurement)
1.用數字測量欲研究物件(要設計研究的工具和標準 Instrument)
2.分類
樣本(sampling)

測量工具若無法反應測量物件的特質,會造成內部效度錯誤
錯誤的樣本,會過度概化,也就是造成外部效度錯誤

●「信度」和「效度」
信度(reliability)
是指可靠或一致。它的意思是在同樣或類似的條件下,
同一件事可以重覆或再次發生。

效度(validity)
效度的意思是真實性,指的是構念或研究者在概念
定義中將想法概念化的方式契合數量的程度。

●「質化」和「量化」
質化的目的:
獲得具代表性的樣本,從大母體中取出單位、個案
量化的目的:
蒐集能夠澄清、深化了解的特定個案、事件、行動

●新挑戰
接著老師忽然要大家分組,進行討論,每一組負責一個章節,
然後要向大家報告,大家開始手忙腳亂地整理PPT,
整理出各組覺得最重要的幾個部份,還有列出不懂的辭彙,
但是還真的是很緊張,不過還好我們這組的組員大家都很厲害,
所以總算是順利的報告出我們所討論的東西。

●因果假設的五種特徵
1.它至少有兩種變項
2.它表達出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
3.它可以被描述成一種預測或是未來結果的期待
4.它合乎邏輯地鏈結到一個研究問題與理論
5.它具有可否證性

●心得
星期三的早上聽了將近三小時的演講,
下午接著上課,真是一大挑戰,
再加上要分組報告,又讓人緊張萬分,
不過還真的是十分充實。

2008年9月27日 星期六

Week 2 圖書資訊學研究 ─ 認知圖



我認為圖書資訊學和許多領域的學科都有相關性,
所以就像是一把鑰匙一樣,
可以開啟充滿各學科的藏寶箱。

Week 2 社會科學研究法 ─ Basic research concepts

一上課,老師就要大家到黑板上寫出三個不懂的詞,
接著要我們到上面進行分類,
老師說那就是命名與歸類,而大家所寫出來的詞,
可以規成三類:
1.研究思想
2.研究方法
3.社會理論
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大批的資訊有系統的歸類,
這樣對於在做研究時,會有很大的幫助,
而不是雜亂無章,不知從何著手。

●科學知識是科學研究的產物

●社會研究之外的選擇:
1.權威
2.傳統
3.常識
4.傳播媒體的迷思
5.個人經驗

●科學與研究
1.實徵(證據、資訊)
2.質化(以數字呈現)
3.量化(以文字、圖像或實物呈現)

●科學界的規範
1.客觀性(universalism)
研究應僅以其科學特質為基礎來進行判斷。
2.系統性質疑(organizedskepticism)
應該挑戰並質疑所有的證據,並且對每一個研究都仔細的審查。
3.公正無私(disinterestedness)
對於意外的觀察及新概念,必須保持中立、公正、接納、及開放的態度。
4.共有主義(communalism)
科學的知識必須與其他人一起分享,他是屬於每一個人。
5.誠實(honesty)
欺騙及做假在科學研究中是一項重要的禁忌。

●科學的態度
1.對於未知的事物不應否認
2.存疑、正直、共享

●量化研究:
1.測量客觀的事實
2.用來驗證的

●質化研究:
看重想法、現象、過程

●研究過程的步驟:
選擇主題→聚焦於研究問題→設計研究→蒐集資料→分析資料→解釋資料→報告研究結果

可分成四個部份:
1.選擇主題→聚焦於研究問題
2.設計研究
3.蒐集資料→分析資料
4.解釋資料→報告研究結果

而研究的過程,是呈現螺旋狀的,不斷的循環。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一個好的研究者,基本的規範和態度是必須要遵守和培養的,
除此之外,當有了好的成果或是成就,必須要能夠發揮共享的精神,
並且要能夠做到飲水思源、回饋社會,藉此讓社會更加進步。

Week 2 圖書資訊學研究 ─ 圖書資訊學之演進與意涵

●一門現代學科的發展動力,來自兩方面
1.強烈的社會需求
2.學科內部理論機制的活力

●成為discipline的條件
1.理論基礎 (重要問題、研究方法、應用價值)
2.學術社群 (學校、學會、研討會、學術期刊)
3.工作職場 (機構、工會)
4.社會價值 (對個人、組織、社會的貢獻)

圖書資訊學之所以可以成為一門學科,
就是因為它擁有上述的四個條件,
而老師也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為什麼LIS會存在?」

●圖資存在的價值:
1.解決資訊擷取的問題(Information access)
2.解決資訊超載的問題(Ifnormation overload)
3.解決數位落差的問題(Bridge the gap between information poor and information rich)
4.資訊大同

由於科技的進步,我們的身邊充滿了資訊,
圖書資訊學這門學科,可以幫助人們解決上述的種種問題,
進而達到資訊大同的境界。

現在還是會有很多人對於圖資會有錯誤的見解,
認為圖資學的全部都是圖書館的東西,
但其實那是錯誤的看法,
圖資要學的東西很多,而且常常在變,
以前都說圖書館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服務讀者,
其實也可以說,圖書資訊學存在的目的與價值,
就是為了要達到資訊大同的境界。

而後半段的課程,老師也提到了圖書資訊的疑慮:
1.缺乏理論、經驗知識居多
2.板塊式的知識構成
3.依工作業務發展出的知識

這些也真的是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Week 1 社會科學研究法 ─ Introduction

這禮拜是社會科學研究法第一週上課,
因為沒有修過研究方法的課程,
所以既緊張又興奮。
在聽過老師的自我介紹之後,
就輪到我們了,聽過之後才發現,
許多同學的暑假都過的非常的充實,
相較之下就覺得我的暑假生活過的平淡無奇。
而之後老師也要我們寫下對於研究方法的認知,
雖然不是很確定,但我憑著印象大概寫了一些,
而在聽過老師講解之後,
讓我學到了研究三要素,
研究三要素:
1. Inquiry (問題)
(1) 解惑
(2) 解決問題
2.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研究方法)
(1) Data collection 資料蒐集
(2) Data analysis 資料分析
3. Findings (研究結果)

此外,這堂課我也認識了一個新軟體 Free mind,
因為以前沒有用過,所以回家之後我也下載來用用看,
發現是還滿好用的軟體,
它可以讓筆記看起來更有邏輯關聯,
看起來也很整齊,很好讀,
若是將十八週的筆記都打進去,
應該會是個很壯觀很豐富的圖。

最後,這堂課之後會有小組作業,還真是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