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Week 13 社會科學研究法 ─ 與Dr. Carol Collier Kuhlthau進行座談會

這星期的社會科學研究法,請來了提出ISP Model的大師Dr. Carol Collier Kuhlthau,這感覺真是奇妙,因為跟大師進行座談會,機會十分難得,所以有一種見到大明星的感覺,雖然如此,但是她本人很親切,讓人沒有距離感。

剛開始,Dr. Kuhlthau跟我們分享了以前的一些經驗,也告訴我們一些發展ISP Model的過程,而她也介紹了兩本書給我們,其中一本是Guided Inquiry: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這本書也是based on the ISP Model。

接下來是問題時間,不過由於有些地方聽不懂,再加上抄的手忙腳亂的,也不確定有沒有聽錯,所以只能列出一小部分,剩下的只能去看看同學的文章了:
Q1.
I would like to ask your ISP model, each interviewee has different emotional performance, how are you judge thi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which has become a common theory?
A1.
在研究過程中,看資料時看相同點,變成一個Pattern,真正的過程中會有很大不同表現,有些學生沒有情緒性的波動,正因如此,他的認知結構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Q2.
哪些動作有助於進入Formulation階段?
A2.
對話、Charting、Composing、互動(不要只專注在task上)
Q3.
You mentioned that your information seeking process is a nonlinear process, what would it be different from Bates' Berry-Picking Model?
A3.
ISP Model是任務導向,並不包含資訊行為的全部

這堂課下來,真的是值回票價、物超所值,因為畢竟要見到像Dr. Carol Collier Kuhlthau這樣的大師,實在是機會難得,況且還是以座談會這樣的方式進行互動,真的是賺到了!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Week 13 圖書資訊學研究 ─ Semantic web and Ontology

這星期的課程,請來了柯皓仁老師來講Semantic web and Ontology,

●Semantic web要有:
1.語意要了解
2.標準的格式

●What is the SW(語意網)?
1.讓web的資訊能夠讓電腦去了解、處理
2.語意網是Web的進階版
3.語意網不是Webpage間的連結

●語法和語意的不同:
語法(Syntax):The structure of your data
語意(Semantics):The meaning of your data

●What is Ontology(本體論)?

這部分因為聽的不是很懂,所以我上網找了一篇文章,
裡面提到Ontology就是,
對任何一個網頁資源知識內容及資訊架構的描述和定義。
而且語意網的構想希望知識本體是用RDF的型式,或類似語言寫成之文件,
清楚定義概念關係和推理的邏輯規則。

資料來源:
語意網、詞網與知識本體 :淺談未來網路上的知識運籌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 黃居仁
http://www.gaya.org.tw/journal/m33/33-main1.pdf

Week 12 圖書資訊學研究 ─ 2008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

這星期的課程,去參加了2008圖書資訊學獎助論文研討會,

●得獎論文計畫書發表暨討論

國立台灣大學 粘芸蓁
《Amazon.com圖書資料檢索結果中所呈現之書目連結關係探討》
他說他的題目是在2006年就已經確定了,不過因為沒有很積極所以兩年後才投稿,雖然是這樣,但我還是很佩服他,因為他的文獻分析方面很完整,而且她是第一個報告的,但是卻很穩的將自己的計畫書內容和大家講解,而且她將致謝這張投影片放在前面,我想這是我們以後必須要注意到的一點,因為畢竟在研究的路上,不可能單打獨鬥,總會有許多老師、同學或者是不認識的人會給予幫助,我們必須要心存感激才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王盈智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網路資訊相關判斷研究》
她是師大圖資所的學姊,剛開始看到名字還以為是學長,我覺得她的研究很有趣,而且也很符合現代的社會現象,因為網路的發達,所以幾乎所有的國小生都會上網,而這研究能夠提供小學資訊素養相關課程之規劃參考,也能夠提供適合國小學童之資訊系統設計參考。而評論委員和老師也給了他一些建議:她所用的方法有五種,所以若是有因果推論不一致的現象發生時,會造成困難。

國立台灣大學 張博雅
《從意義建構理論探討公共圖書館視障者服務:個案研究》
我覺得這個研究很有意義,現在社會很重視無障礙空間,而圖書館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服務讀者,所以在提供視障者所需服務時,必定有些地方是要注意到的。而大狼也問到了先天盲和後天盲之間的差異,真是個好問題。

而吳「同學」也提到了前面兩位學姊在報告中沒有提到研究問題,經過解答後才知道原來是因為篇幅和時間的關係,所以省略了,但是在完整的檔案裡面還是有的。對於他們三位,我很佩服,他們能夠在面對這麼多的提問時,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而且計畫書也都寫的很棒,真的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中午同學帶我們去員工餐廳吃飯,真是便宜又吃的飽,
而下午是美美老師的演講「如何學好研究方法」:

●學習研究方法有如學習烹調料理,雖然都是作品,但是其技巧需要磨練,因為畢竟好吃的東西跟能吃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而學習研究方法也像是練少林武功和瑜珈一樣,都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算老師再好再認真,自己不努力也是沒有用的。

●研究者要有「勇敢」的特質,且「創新」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創新是「好的研究」很重要的元素,不過對我來說,這兩項還是目前我比較欠缺的,看來我很需要去克服這個困境。

●Those who take it for granted never improved
將凡事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永遠不會進步,所以身為一個研究者,要將所有觀察到的事物,細細品嚐,不管是多平常的概念,都不能將其視為理所當然,要努力去推敲出其中的奧秘,才能夠得到更多。

●學好研究方法的五招:

一、務實
務實三式:
1.對於基本概念要窮究
2.提出心中的問題─原始問題
3.題目的概念化─找出題目的關鍵詞,說出其內涵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
巨人肩膀三式:
1.慧眼視關鍵文獻
(剩下兩式我忘記是什麼了= =)

三、創意解題
創意解題三式:
1.針對研究的問題,列出可能回答問題的工具
2.收集實徵資料
3.分析實徵資料

四、寫作、出版
寫作出版三式:
1.論文結構
2.論文體例
3.出版

五、收式、忘機

後來因為還有事情所以先走了,雖然有點可惜,不過今天真的是學到不少東西,也是一個很好的觀摩機會,看看學長姐的作品(不過大多數都是學姊),也透過評審、老師和同學們的意見,讓我們吸收到很多重要的概念。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Week 12 社會科學研究法 ─ 非反應式研究 nonreactive research

(行動)

一開始上課,老師要大家說說對於這堂課的學習心得,
我認為在這學期的課程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海報的作業,
我從中學到最重要的就是「從錯誤中學習」,
因為在起初的看法沒有達到一致,導致於在找資料的過程當中發生了幾次錯誤,
但是在經過了兩三次的挫折之後,那種完成一份工作的成就感,
遠比一次就成功來的大,而且學到的更多。
在聽過其他同學的心得之後,發現到大家學到的東西都不一樣,
我想這應該就是小組報告可貴的地方。


(認知)

這禮拜的課程,是非反應式研究,老師將大綱分為四個部份,


●非反應式研究

指的就是研究者不介入被研究者的互動、事件或行為的資料蒐集與測量方法,
大多立基於實證主義原則,但也被詮釋及批判研究者所使用。

●內容分析

是一種分析本文內容的技術,
方法是系統化、客觀化且並不會對被研究者造成任何影響。

適合進行內容分析的主題:

涉及大量文本的問題:例如報紙。
與要研究的對象時空距離過於遙遠:歷史文件,以逝世之人的手稿或外國播放的節目。
揭露文本中以一般觀察很難看到的訊息:作者和讀者都未必查覺得到的主題、偏誤或特質。

內容分析研究步驟:

1.形成研究假設
2.界定母群體
3.抽取樣本
4.界定分析單位
5.預測信度
6.內容編碼
7.分析資料
8.結果解釋

內容分析法優點:
1.經濟效益
2.安全
3.允許研究一段期間發生的過程
4.非介入性

●次級資料

次及資料是既存的、曾被蒐集過的資料,是研究者可以取得的,
大多是免費的,原始資料的蒐集是透過政府機關或其他來源,
而次級資料能提供一個相當便捷及經濟的路徑以回答不同的問題。

次級資料分析:
既存的資料再作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研究者從中搜尋與研究問題及變項相關的資料,
用新的方式達到研究問題的解答。

適用次級資料研究之主題:

1.由大型科層組織所蒐集的資料-資料的搜集歷時很長
2.長時間的研究
3.跨國性之研究

●推論的議題以及理論檢驗:

非介入觀察法用於參考服務評鑑的爭議:

其實合適或者是不合適這兩個觀點都沒有錯,
因為這很難去給一個答案,對我來說,
我覺得評鑑本來就是應該要在被評鑑者不知情的狀況下進行,
這樣子才會有準確度,若是事先知情,那麼必定會有所準備,
如此便會產生所謂的霍桑效應,也就失去了評鑑的意義,
不過反過來說,被評鑑者心中也會不開心,認為違反研究倫理,
也會感到有點錯愕,認為不受尊重。

我仔細想想,若是要我選擇,
我認為合適所佔的百分比應該多一些,
因為畢竟這樣子才能夠真實反映現況。


(感受)

這學期上課到現在,學了許多東西,而學期也到了後半段了,
還有第二個小組報告和個人報告在等著我們去完成!!
12月果真是一個忙碌的月份。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Week 10 圖書資訊學研究 ─ 資訊組織相關議題

這星期的課程,請來了阮明淑老師來講解資訊組織相關議題

以前大學上的資訊組織,教的大部分都是編目的課程,
跟這次的演講很不一樣,不過跟以前的課程比起來,
我倒覺得演講的內容有趣多了。

●Narrow sense KOP (Knowledge organizing process)

.Classification
.Indesing
.Labeling
.Summarizing etc.

●Broad sense KO(Knowledge organizing)

●KOS (Knowledge organizing systems)

.Classification systems
.Thesauri
.Ontologies
.Any form of controlled vocabulary
.Related to information retrieval






●生活當中的道理

除了講義的內容之外,
老師也跟我們分享了許多有關於工作或是生活中的道理,
老師舉了朋友的例子,說明學歷最高,或是最有才能的,
不一定就能夠當上主管,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夠像一條線一樣,
把大家串起來,我想這跟人際關係有很大的關係,
一個好的領導者,並不是只要自身非常的有能力,
重要的是你要能夠讓大家具有向心力,讓大家的能力可以發揮出來,
而這也說明了人際關係不管在任何的場域,任何的時間地點,
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老師也提到了到外地做訪談問卷,他總是親力親為,
而且事先也會做許多功課,這樣的做事態度,
真的非常值得學習。


●健康最重要

老師也講到了他之前是臺灣大學園藝所博士班畢業的,
所以本來從事的研究都是和園藝相關,
但因為實驗中常會接觸到一些對身體不是很好的物質,
所以老師轉換了跑道,我很佩服,
因為畢竟要轉換跑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