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0日 星期二

Week 18 社會科學研究法 ─ 討論聊天

這禮拜的課程,是研究方法最後一堂課,所以老師讓大家玩遊戲。

Game 1

一開始我是訪談詩絨,我問她期末報告做的題目是什麼,
她說是從著作權法去探討古籍資料庫,
我覺得這個題目很有趣,所以就繼續追問她細節,
她覺得在看相關文獻時會遇到的困難,
就是會遇到很多法條的問題,
而她目前偏向的的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這兩種,
其中比較有趣的,就是其實現在古籍資料庫使用的人並不是很多,
且古籍大多都已經沒有著作財產權了,
不過數位化常常還是有法律的問題,
我覺得這種時代差異所導致的問題不可避免的。
而她之後想要研究的題目,是跟資訊政策相關,
她也說老師會建議她從美國圖書館成功的案例來作為借鏡,
看看同樣相關的政策套用在臺灣的圖書館會如何。
我覺得在訪談她的過程也是個很好的學習經驗,
雖然她看到我的筆記本說她跟我一樣都抄的亂亂的,
但我覺得她對於事物或概念的看法或想法很有條理,
也會很謹慎,這點是很值得我去學習的。

Game 2

而第二個遊戲是佳典訪談我,他問我這學期的課程下來有些什麼看法,
學到了什麼,我覺得課前的預習是很重要的,
先把自己懂的和不懂的概念列出來,這樣子才會比較有效率,
而課後的演練也一樣重要,這過程可以讓我們瞭解到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不恰當的,這樣之後在作研究時才不會發生同樣的錯誤。
而在與外國教授互動的過程中,也可以增進自己的英文能力。
除此之外,小組的報告更是個學習的好管道,
除了和自己小組間的討論和溝通能夠訓練自己表達出意見和聆聽他人意見之外,
也可以從別組的報告中看到許多我們沒有發現到的概念或事物,
將他們的優點學起來,對於之後的報告是很有幫助的。

(心得)
研究方法的課到一個段落了,不過這並不是結束,
而是另外一個開始,今天這堂課的互動和交流,
可以作為一個綜合的整理,看看這學期的收穫和遇到的問題有哪些。
我覺得不懂的事物,透過圖像化之後會比較容易理解,
把一大段的文字經過消化,畫成一個圖,便能夠清楚的理解。
而我最大的感想是「動手作,並從錯誤中學習」,
不管是學什麼東西,實際演練是很重要的,
學到了一項知識或工具,就要馬上實際操作練習,
當中雖然會遇到很多錯誤和挫折,但是這些都是進步的原動力,
透過這些過程,可以把要學的東西學的更透徹更完整。

Week 17 社會科學研究法 ─ 量化研究

這星期的課程,是量化資料分析

●量化分析的意義:

整理原始數據→量化資料分析→解釋數據

●資料處理

‧資料編碼:
編碼一些內容分析時,研究者可以創造和一些既定的原則,
且資料由一個形式轉化到另一個形式,而在資料編碼時,
要有一個有組織、能夠處理與複製多元的編碼簿。

‧輸入資料
‧清除資料:
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可能的編碼值清除(虛無編碼檢定),
另一個是偶發性的清除(一致性檢定)。

●單變項分析

‧集中量數測量方法:
常見的集中量數有眾數、中位數和平均數,
不過要使用哪一種集中量數要視其測量尺度和研究目的而定。

‧離散趨勢測量方法:
所謂的離散趨勢,就是分散的程度,
常見的方法有全距、四分位差和標準差。

●雙變項分析

多半用在多個變項的情形,
讓研究者可以去思考兩個變項在一起時的關係,
並描述兩個變項間的關係。常用的有T檢定和卡方檢定..等。

●兩個變項以上之測量:

‧統計控制
‧百分比表格的設計
‧多元迴歸分析

●推論統計:

‧推論統計的目的:
就是用有限的樣本去推估母體的狀態,
然後利用統計圖表與統計量數來呈現所蒐集的資料。

‧統計顯著度:
只有告訴研究者是什麼結果,
沒有辦法提供每一件檢測完全且確定的結果。

‧顯著水準:
顯著度的程度(通常以0.05,0.01或0.001)是一個對話的方式,
顯示結果可能有的發生因素,因為這些可以看出樣本所呈現的關係,
有時在不知道母數的情形下最適用。

最後老師問大家這學期學期的心得,
我認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利用圖像化的概念來學習,
像是Type I error和Type II error,
光用文字去敘述會顯得有點複雜而且很難懂,
不過若是把它用圖表的方式顯現出來,便很容易理解,
老師也說她會在搜尋資料時加上.ppt,
因為ppt或講義的內容大多是經過整理的圖像化概念,
所以會比較容易懂,又讓我學到一招新招了。
而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跟上大家的腳步,
不要做離散人,要做均值人。

Week 16 社會科學研究法 ─ 量化報告

這星期的課程,各小組要報告量化研究,
我們這組要報告的題目和圖書館的滿意度有關。
在找文獻的過程當中,也去找了一些資料來看,瞭解一下其概念。

統計的問題可以分為敘述統計和推論統計,
所謂的敘述統計,就是對現有的資料作整理跟呈現。
而推論統計,就是用有限的樣本去推估母體的狀態,
然後利用統計圖表與統計量數來呈現所蒐集的資料。

而我們這組的文獻有用到的方法為:
●T檢定:
當自變項是類別變項,依變項是等距時使用,
不過如果自變項超過兩類,就要使用其他的資料分析方法。

●因素分析法:
以較少構面或因素,來解釋較多的變數。分群的東西是影響因素。

●集群分析法:
在不預先設定資料類別的前提下,
將具有相似屬性的資料聚集成聚落單位,分群的東西是樣本。

●變異數分析:
常用在檢定兩個以上母體平均數的顯著性差異。

●迴歸分析:
主要是用來探討兩組數據之間是否有一種特定的關係。

●積差相關分析:
用來看任意兩個連續變數間之相關時使用。

●中位數檢定:
考驗兩組樣本在一個次序變數的集中趨勢。

而我這篇文章是利用T檢定將教師之性別變項與圖書館滿意度的四個面向進行分析,
然後利用變異數分析來檢定顯著性差異。

而老師也利用了圖解來告訴我們Type I error和Type II error的概念:



而其他組的報告當中,第二組有一張圖片,
清楚的說明了什麼研究問題,用了什麼資料收集方法,
用了什麼分析方法,以及它的研究結果,
而第三組有一個共變數分析的表,也是很好的範本,
我想這些應該是這次報告的主要重心,
我們這組的方向有一點偏掉了。

這次的量化研究小組報告,學了不少,
除了量化資料的分析和方法之外,
也學到了其它組很好的概念,當然最重要的就是,
要忠實的表達研究者的概念,
不可以自己加以扭曲或修改,不然是很嚴重的。

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Week 14 社會科學研究法 ─ 論文寫作以及同學經驗分享

這星期的研究方法課程,上的是論文寫作還有同學的經驗分享,

(認知)

●怎麼找問題?

從學術性論文、期刊和研究報告裡面找出尚未解決的問題或方向,
而從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去擴大閱讀,找到相關的理論或方法。

看權威性的文章,所謂權威性的文章,指的就是某個理論或是議題的原點,
而透過權威性的文章,我們可以引發新的靈感,
對於題目的界定很有幫助。

看引用次數是一個好的指標,不過也是危險的指標。

●博碩士論文的結構

正文前:篇首
正文:主體、結論及展望
正文後:參考文獻、附錄

●標點符號

我覺得這部分很實用,
將來在寫論文時一定會遇到很多有關標點符號的問題,
這份資料可以當作教材。

●論文的文體與形式

切忌頌揚、勸戒與爭論,要實事求事,
以系統語言陳述,照顧和呵護你的文章,
充分使用圖解
我覺得充分使用圖解這一項是很重要的,
我們常常會遇到一個新的理論或者是觀念,
光是看文字會很難理解,但是若是加上圖解,
便能夠很清楚地看出其概念。

●寫作的倫理

切忌不能夠抄襲、提供部分事實和捏造事實。

而老師也發一篇文章上面有寫論文的12個步驟,很值得參考。

●如何化腐朽為神奇,把別人都認為沒價值的東西變成有價值是很有成就感的。

●研究者不一定是perfect,但一定是honest。

●喜怒形於色,為真相辯護。

(行動)

在聽同學的經驗分享之前,每個人都提出了一些想要知道的問題,
我比較想要知道的是他們在寫作的過程當中,
有遇到哪些瓶頸,以及他們如何去解決。
而維寧在分享時有提到,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鑽牛角尖,
多和老師或是同學和家人聊聊,是個不錯的解決方式。
而博堯則是和大家分享了一些關於換題目的經驗,
也介紹給我們一些在寫論文時會用到的軟體或工具,相當的實用。
而易耿則是和我們分享了他在寫論文時所遇到的困難和狀況,
以及他的作法和看法。


(感受)

這堂課下來,學習到很多,對於沒有寫過論文的我來說,
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經驗分享,都是很有用的,
當然最重要也有最有用的做法,就是多閱讀,
多吸收新知和理論,要先從基本面開始做起,
才能夠一步一步往前邁進,總而言之,
多看多聽多作,才是最根本且最有效的。

2009年1月10日 星期六

Week 15 圖書資訊學研究 ─ Information structure & Academic users

這星期地圖書資訊學研究,請來了李鶴立老師來演講,
主題是Information structure & Academic users,
一開始聽到她的名字就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沒想到她的個人首頁圖片就是一隻站立的鶴,真是有趣。

一開始她提到了一些英文的名詞在經過翻譯之後原本的意思會有點跑掉,
像是collection有很多種翻譯,大多數的人會用館藏來解釋,
但老師覺得不應該這樣翻,另外很多的單字大家也很容易會混淆,
work:作品
document:以印出來的書
item:假設印了三萬本,則每一本書就是一個item。

接著她提到了cutter在1904年所說的:
the convenience of the user must be put before the case of the cataloger
使用者的方便是比較重要的。
也就是說,圖書館的各方面服務,必須要能夠讓使用者方便,
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會比較頃向於最小的努力,
所以會選擇使用Google,而已圖書館網頁來說,
有些圖書館的首頁內包含的選項,會讓人看不懂,
不過大部分的圖書館卻都認為那樣是好的,
而圖書館網頁的介面,若是可以分為學生、訪客和老師這三個身分,
雖然要做比較多的工作,但是對於使用者來說卻是方便的,
而圖書館館員通常都是以管理的角度去看事物,
是樣子是不妥當的,應該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才對。

下半場的演講,主題是Traditional chinese bibliographic classification,
我覺得老師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菁英的人應該要在自己的領域走出一條新的路,
我想這就是很確實地把創新的概念結合自己專精的領域,
然後發展出新的東西,老師以前大學是中文系的,
現在他能夠將中文系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和圖資做結合,真的是很讓人佩服。

Week 14 圖書資訊學研究 ─ 貴賓來訪

這禮拜的圖書資訊學研究,請來了大陸的四位系主任來演講

第一位是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的沈固朝教授
他提到了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要培養的是解決問題的人才,所以他們的文獻檢索報告,主要是針對家鄉兄弟父老的資訊需求,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項作法,光是課堂學習是不夠的,要能夠有實作的機會,才可以真正的學習,且這樣既能夠學習到知識,也可以回饋家鄉,就像之前大學參加服務隊一樣,將自己所學的東西藉此機會更加熟練,除此之外,也能夠對社會有所幫助,這樣子才能夠讓學習更加地有意義。

第二位是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的曹樹金教授
他提到了大陸現在高等學歷的人才變多了,所以許多的高校圖書館都提高了圖書館學專業人才進入的門檻,我覺得這樣的作法很好,因為這樣子可以大幅的提升水準。除此之外,政務公開部門也是很需要圖資的專業人員。而新理念、新業務在公共圖書館體現最突出的部份,像是專案管理、閱讀推廣、關懷弱勢群體和少兒服務,我覺得這樣的新理念、新業務是很好的,這樣子可以讓圖書館的服務或是業務更加地貼近民眾,讓大家都愛上圖書館的服務,也讓其他不懂的人知道圖書館不單單只是借還書而已,它的服務是多元化的。

第三位是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的柯平教授
他所演講的主題是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思考,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是屬於商管學院之下,所以和企業的交流很多,也應用了更多的管理學方法,而他們的教學,也很重是實踐,我想實踐應該就是我們所位的實習吧。而從它們畢業生就業的情況來看,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畢業生都從事資訊類的行業,也難怪他會提到說一些大學的科系應該要併在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之下。而我還滿喜歡它們理念當中的創新教育,這方面聽起來還滿有趣和實用的。

第四位是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肖希明教授
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肖教授提到了圖資界的「圍城」現象,現在有許多圖資界的人想要往外跑,但是很多其他領域的人想要進入圖資界,所以我們圖資人真的應該要好好把握才是!

最後是小蝶老師的演講,除了向四位貴賓介紹師大圖資的現況和願景之外,也順便幫我們大家打了一針強心針。我們所的願景,是要促進個人、機構以及社會的知識管理,而知識之研究主軸、創新知研究精神和國際化之發展策略,也都是我們的特色,而我們所的期許,是要培育新一代知識服務產業人才和位圖書資訊學研究及服務開創新局。

聽完了一整場的演講,真的是收穫不少,而這樣的機會也很難得,可以了解到在大陸和台灣圖資界的現況和發展,增加我們的國際觀,除此之外,也學到了一些大陸的用語,像是女兒叫做姑娘,兒子叫做公子,還真是有趣。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Week 13 社會科學研究法 ─ 與Dr. Carol Collier Kuhlthau進行座談會

這星期的社會科學研究法,請來了提出ISP Model的大師Dr. Carol Collier Kuhlthau,這感覺真是奇妙,因為跟大師進行座談會,機會十分難得,所以有一種見到大明星的感覺,雖然如此,但是她本人很親切,讓人沒有距離感。

剛開始,Dr. Kuhlthau跟我們分享了以前的一些經驗,也告訴我們一些發展ISP Model的過程,而她也介紹了兩本書給我們,其中一本是Guided Inquiry: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這本書也是based on the ISP Model。

接下來是問題時間,不過由於有些地方聽不懂,再加上抄的手忙腳亂的,也不確定有沒有聽錯,所以只能列出一小部分,剩下的只能去看看同學的文章了:
Q1.
I would like to ask your ISP model, each interviewee has different emotional performance, how are you judge thi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which has become a common theory?
A1.
在研究過程中,看資料時看相同點,變成一個Pattern,真正的過程中會有很大不同表現,有些學生沒有情緒性的波動,正因如此,他的認知結構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Q2.
哪些動作有助於進入Formulation階段?
A2.
對話、Charting、Composing、互動(不要只專注在task上)
Q3.
You mentioned that your information seeking process is a nonlinear process, what would it be different from Bates' Berry-Picking Model?
A3.
ISP Model是任務導向,並不包含資訊行為的全部

這堂課下來,真的是值回票價、物超所值,因為畢竟要見到像Dr. Carol Collier Kuhlthau這樣的大師,實在是機會難得,況且還是以座談會這樣的方式進行互動,真的是賺到了!